学思践悟 | 弘扬传播“闽东之光” 打造文化繁荣新地标

文化如水、润物无声,文化兴国运兴,文化强民族强。习近平文化思想博大精深、意蕴深刻,是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文化篇。深刻回答了新时代坚持和发展什么样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怎样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这一重大课题,为我们担负起新的文化使命提供科学指引和行动纲领。

宁德是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重要孕育地和实践地,文化多姿多彩、开放包容。习近平总书记在宁德工作期间,曾把闽东的锦绣河山、灿烂文化传统和闽东人民的自强不息、艰苦奋斗、善良质朴的精神生动形象地概括为“闽东之光”,并坚持从全局统筹谋划文化建设,提出了一系列具有前瞻性的重要观点,探索了一系列具有变革性的生动实践,极大地推动了闽东文化事业繁荣发展。2024年10月,习近平总书记在福建考察时强调,要在提升文化影响力、展示福建新形象上久久为功,这是对新时代新的文化使命的深化细化具体化。站在新起点上,我们要深入学习贯彻习近平文化思想,始终牢记“把闽东之光传播开去”重要嘱托,更好担负起新的文化使命,奋力打造文化繁荣新地标,全面展现新时代闽东文化的气韵和风采。

一、传承赓续文脉,让文化遗产活起来。文化遗产是一个国家和民族的根与魂。对于文化遗产习近平总书记始终饱含深情、念念不忘,在宁德工作期间亲自推动闽东畲族博物馆设立、多次召开专题会议研究建设闽东革命纪念馆,在地方考察时也总是不忘调研当地历史文化遗产保护,反复叮嘱要把文化遗产保护好,可以说是始终关心、时刻关注。长期以来,宁德认真贯彻落实习近平总书记关于文化遗产保护传承的重要论述,结合闽东文化遗产特色,出台了全国首部地方性民族文化保护法规、省内首部木拱廊桥保护条例,建成全国最大的畲族文献资源库,在全省率先推出智慧文物平台、率先完成红色文化遗产保护线划定,福鼎白茶、坦洋工夫茶制作技艺入选最新一批人类非遗代表作名录,中国木拱桥传统营造技艺转入人类非遗代表作名录、成为我国首个成功转名录案例,各级非遗项目和代表性传承人数量均全省靠前,许多非遗文化产品进入“寻常百姓家”,在潜移默化中滋养人民、传承文化。对照文化遗产保护数字化、智慧化的新形势,以及宁德文化遗产保护系统性不足的实际,还需要着力推动文化遗产系统性保护和统一监管,全面实施文物保护强基工程,全面建成文物保护单位视频监测预警系统平台,形成人防物防技防制防“四位一体”长效机制;推广“数字+文化遗产”“文化遗产+旅游”“非遗+旅游”模式,加快畲族、廊桥、海洋、信俗等特色文化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推动畲族歌舞、非遗等进景区、进街区、进校园,让文化遗产“见人见物见生活”,焕发新生、绽放光彩。

二、资源直达基层,让群众文化热起来。文化即民生,以人民为中心是文化建设的立足点和落脚点。习近平总书记在宁德工作期间就坚持文化建设依靠人民、文化发展为了人民、文化成果由人民共享,提出举办一个畲族文化节、引导群众开展各种健康有益的文体活动等重要要求,推动文化创新创造迎来大繁荣。宁德持续深入实施文化惠民工程,基本形成市县乡村四级公共文化服务设施网络,每年举办千场群众文化活动,培育1235支乡村文化队伍和10399名乡村文化骨干,推动公共文化服务与群众需求有效衔接,让文化服务触手可及。同时也存在基层优质文化资源供给不足、分配不均、实效不强等问题,更好满足人民群众精神文化需求面临新挑战。党的二十届三中全会明确提出,“完善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立优质文化资源直达基层机制”。需要我们进一步打通基层公共文化服务“最后一公里”,做好“优质”和“直达”这两大关键性制度设计,布局建设一批“小而美”公共文化新空间,构建城市“15分钟文化圈”和农村“十里文化圈”,打造“周末戏相逢”“百姓大舞台”“社区群星秀”等群众文化品牌,针对不同群体需求实施“点单式”文化服务,一体推进“送文化、种文化、传文化”,让文化热在基层、暖在人心。

三、深耕精品力作,让文艺高峰亮起来。文艺是时代前进的号角,最能代表一个时代的风貌,最能引领一个时代的风气。习近平总书记高度重视文艺工作,在很多场合都曾表达自己对于文艺的喜爱,分享感悟,无论在哪个岗位都非常关心文艺发展。在宁德工作期间,亲自指导创作风光音乐电视片《山海的交响--闽东抒怀》,鼓励多出力作、佳作、大作、杰作,叮嘱要办好畲族歌舞团,强调发展具有闽东特色的文艺事业。近年来,宁德始终传承践行这一理念,出台宁德市文艺精品奖励办法,深耕文艺沃土,精品力作不断涌现,舞剧《山哈魂》、音乐剧《畲嫂》、话剧《树魂》、歌曲《新路》、电视剧《破密》、动画片《宁德山海奇遇记--蓝色牧场》等百部优秀作品获得省级以上奖项,大型交响音乐会《山海的交响》亮相国家大剧院,歌剧《鸾峰桥》在中央歌剧院精彩上演,在攀登文艺高峰上不断迈上新台阶。衡量一个时代的文艺成就最终要看作品,需要我们大力实施文艺高峰工程,着力办好畲族歌舞团、建强文艺队伍,以提升原创力为着力点,持续打磨创作音乐剧《清澈的爱》、闽剧《家书》、动画片《闽都仙侠传之靖姑》、电视剧《喜剧之王》等一批具有闽东风韵的精品力作,推动戏剧、诗歌、影视剧等特色文艺蓬勃发展,以源源不断的“宁德出品”传世佳作,树立起文化繁荣的新地标。

四、深化文旅融合,让文旅经济火起来。旅游承载着人们对美好生活的向往。习近平总书记在宁德工作时指出“闽东的山海交融,风景独特,这也是一个闪光点”,到周宁调研听到鲤鱼溪典故后,提出“鲤鱼溪有文化、有传统,可以发展旅游产业,带动当地发展”,这与当前的文旅融合重要战略是一脉相承的。习近平总书记在福建考察时强调,要推进文化和旅游深度融合发展,把文化旅游业培育成为支柱产业,将文化旅游业提到了前所未有的新高度。宁德山海相依、天生丽质,是一座“宝藏城市”,随着全国知名山海休闲旅游度假目的地建设的加快推进,“山海宁德”掀起旅游热,研学旅人气高涨,海岛游“圈粉”无数,古村落人潮熙攘,2024年接待旅游人数超7000万人次,上榜2024年热门旅游目的地(非省会)城市TOP20,成为游客共赴的“诗和远方”。当前文旅产业正迎来高质量发展的新机遇,我们要紧紧围绕培育文化旅游支柱产业,坚持以文塑旅、以旅彰文,推动“文旅+百业”“百业+文旅”,全力做大做强做优文旅经济。要全面实施文旅经济提升“十百千”工程,大力发展海岛游、跳岛游、澳内游,打造“观山阅海”1号风景道激活千里海疆,创建一批富有闽东文化特色的旅游景区、度假区和休闲街区,提升一批运营服务一流、烟火气浓郁的金牌旅游村。坚持以游客思维提升旅游服务,推出畲族风情、赶海踏浪、纳凉避暑、乡愁记忆、摄影、寻茶、祈福等一批参与感强的特色旅游产品,全面提升“吃住行游娱购”全链条品质和“来宁德看什么”旅游辨识度,打响“山海宁德 洞天福地”区域品牌,集聚“流量”“留量”,让四方来客在领略宁德山海之美中感悟文化之美、陶冶心灵之美。

(作者系省委党校68期中青年干部培训一班学员霍立昀)

来源:宁德市文旅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