十年了,“世界那么大”该如何“去看看”

2015年4月13日,当河南省实验中学女教师顾少强写出“世界那么大,我想去看看”的辞职信时,她或许未曾预料,其辞职“看世界”会成为社会议题,甚至在10年后的今天仍有回响。

彼时,这被共鸣为“说走就走”的标志性事件,辞职信被誉为“最具情怀”,她也被视为一个追求自由的符号性人物。此时,她又回到郑州,再度引发人们对工作与自由的探讨。那么十年后的今天,“世界那么大”,我们又该如何“去看看”?

不妨先看一组数据。据“前程无忧”调研报告,最近十年的员工整体离职率数据显示:2015年为17.7%,2016年为20.1%,2017年为21.6%,2018年为20.9%,2019年为18.9%,2020年为14.8%,2021年为18.8%,2022年为17.9%,2023年为16.6%,2024年为15.3%。

整体来看,职场人的十年离职率呈下降趋势,而2015年和2020年是离职数据波动的两个特殊节点,这折射了怎样的社会心态变化?

客观而言,相较于2014年的14.7%,2015年离职率数据增加3个百分点,离职主因首位由“薪酬福利缺乏竞争力”变成“对目前工作内容感到不满”。顾少强的辞职宣言“世界那么大,我想去看看”被报告引用于此,侧面映射出职场人“说走就走”辞职观念的改变。

何为对目前工作内容感到不满?可以说是一种职业倦怠。不满工作内容枯燥,不想重复单一工种,哪怕“铁饭碗”也敢打破,哪怕辞职待业也要追求自由。这可能是2015年起离职率连续数年攀升的内因。事实上,事后解释为何裸辞,顾少强也承认,不想到退休还在重复教师这个别人眼中的“安稳工作”。

或许,在更多人看来,人生抉择往往由不得自己,会在趋利避害后向现实妥协。因而,辞职看世界的“逆行”,为追求自由辞职做本真自我的勇气,是珍贵的。

当然,除了个体追求这一内因,还有社会现状这一外因。2020年前,敢于辞职“说走就走”背后,是更多的发展机会,这给了人们更大选择的可能和底气。

而2020年离职率降为14.8%,无疑受疫情及行业收缩影响。求稳,是较为普遍的社会心态。

求稳的背面是竞争。内卷一词就在这期间兴起,随后躺平一词也出现,两种看似相反的工作状态,指向无处不竞争的职场。在进退两难的情况下,出现了“精神离职”群体,即人在岗位心在远方。

但更多人在蛰伏,以向内蓄势实现向外突破。尤其这几年,随着新兴行业兴起,一些人实现了“兴趣变现”,借爱好完成“人生逆袭”,这正改变新一代职场人的社会观念。

室内设计专业学生王伟多,因热爱滑雪开启雪道规划师这一新赛道,是以爱好为新职业。曾经的“网瘾少年”卢俊威和谢辉铉,在第47届世界技能大赛中联手夺得工业4.0项目金牌,是用兴趣改写人生剧本……种种事例表明,对于好工作与成功,人们的评价体系正变得更多元,这是一种社会进步,也为我们提供更多选择的可能。也因此,面对“那么大的世界”,人们并不一定需要离职,也可以让工作与看世界互为因果,让追求自由与获得成功融为一体。

从心理学视角看,他们均可视为心理学家马斯洛的需求层次理论里“自我实现需要”的实践。他们敢于探寻未知,去做本真自我,活出个人价值与社会价值一致的自己,也是走向心理成熟的标志。

即便是回到郑州发展的顾少强,也不必简单视作回到原点,甚至认为是败给现实的苟且。她为陪伴母亲和照顾女儿,重新选择回郑州做一名心理咨询师,乐于承担作为女儿和母亲的责任,也是其个人的成熟和进步。看过了风景,经历了风雨,如今由外转内“看世界”,其实是内心世界更丰富、精神世界更充盈的体现。

因而,面对“世界那么大”该如何“去看看”的问题,可以换个视角,正如一位心理学家所言,我们看待世界的方式,塑造了我们的命运轨迹。十年前向外“看世界”,我们看到的是向往自由;十年后向内“看世界”,可以看见更宽广更多彩的精神世界。

来源:红星新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