深耕“绿沃土” 点燃“绿经济”

兴宁以三产融合推动林业经济发展。图为兴宁神光山国家森林公园。黄伟金 摄

兴宁各地掀起植树热潮。受访者供图

兴宁实施绿美城乡建设工程,提升城市园林绿化水平。黄伟金 摄

在兴宁市水口镇,古树与老桥相映成趣。南方日报记者 张柳青 摄

兴宁镇村绿意盎然。图为兴宁市水口镇。黄伟金 摄

“天蓝,山绿,水更清。”这不仅是兴宁人民的感受,更是许多外地来兴游客的感受。

今春以来,兴宁镇村掀起植树造林的热潮,持续厚植“绿色家底”;曾因过度开发矿产资源而导致山体严重破坏的四望嶂、铁山嶂,如今重披“绿装”,生态功能逐渐恢复;连绵起伏的油茶林,不仅装点了山头,更鼓起了村民的口袋……在兴宁,无论江河两岸,还是城市乡村,绿色成为主色调,美化了环境,更点亮了人民的幸福生活。

满目葱茏入画来,换得青山变金山。

从植绿增色到护绿固本,从绿色产业勃发到生态价值转化,兴宁市对标高质量发展要求,全方位、全地域、全过程实施绿美兴宁“八大工程”,打好绿美生态建设“组合拳”,以生态“含绿量”提升发展“含金量”,为“百县千镇万村高质量发展工程”(下称“百千万工程”)注入绿美底色。

●南方日报记者 张柳青

通讯员 钟思婷 丘畅

厚植绿色家底 今年乡村绿化种植计划不少于40万株

季春时节,从兴宁南站驾车往兴宁城区行驶,道路开阔,两旁的树木苍郁,粉红的杜鹃、紫红的红叶石楠等花木盛放在其间,争奇斗艳,让人心神愉悦。

“这些树木、花木都是在去年9月梅龙高铁开通、兴宁南站开放使用之前完成种植。春季鲜花盛开,让整条道路生机盎然。”兴宁市林业局生态保护修复股相关人员罗荣介绍,去年,兴宁高标准建设高铁南站站前路绿化景观带,建设面积18.3亩,长度约2.3公里。

种植树木种类涵盖铁东青、红花羊蹄甲、细叶榄木、黄花风铃木等。各类树木约4022株、盆景树320盆。“通过科学配置乔灌草、注重季相变化、融合生态与文化,打造出兼具观赏性、生态效益的复合景观绿化带。”罗荣说,简单来说,也就是市民、游客不同时节经过这段路,会欣赏到不同的花木风景。

城在林中,人在景中,四季皆欢喜。

春风徐徐吹过,在水口镇水洋村,村民正在宁江岸边的小公园散步赏花。花树不仅扮靓了村庄环境,更“点靓”了村民的幸福生活。

“水洋村是省首批‘百千万工程’典型村。去年以来,我们发挥典型示范带动,发动社会力量积极参与水洋村典型村建设,去年共发动群众参与、捐款累计约235万元,累计种植苗木5520棵。”村党支部书记朱元标指着公园一块立着青年林牌子的林地介绍,这块林地为去年水口镇团委组织发动各村30余名返乡大学生志愿者到现场种植而成,小小树苗如今已有1米余高,成为装扮公园的主要力量之一。

小公园一处种植的柚树林,正茁壮成长。朱元标介绍,水洋村以发展梅州柚种植为特色产业,在人流量大的小公园种植柚树林,是为了激发村民的种柚热情。

“小公园种植了多种花木,吃完饭在这里散散步,看看江水,神清气爽。”正在小公园散步的村民黄锦敏说,不仅如此,村庄四处绿树环绕,生活环境越来越好了。

去年,兴宁市发动“我为兴宁种棵树”活动,号召全市党员干部职工、市民等积极参与认捐、认种、认养。抓住春季种植造林有利时机,兴宁发动义务植树580场次,建成各类主题林26个。

围绕“百千万工程”典型镇、典型村和“四旁”“五边”等重点区域开展县镇村绿化工作,兴宁市县镇村绿化新增植树26.7万株、绿化面积172公顷、绿化长度719.21公里,完成年度计划242%,筹集社会资金2115.3万元,着力营造“城在林中、路在绿中、房在园中、人在景中”的绿美城乡人居环境。

年年植树树成荫,代代造林林成森。今春以来,兴宁各地照旧掀起一股股植树热潮。

无论城市还是镇村,皆可见植树造林的团队。罗荣表示,今年兴宁市继续印发《“我为兴宁种棵树”倡议书》,对“在哪里种树”“种什么树”“怎么种树”“怎么管护”四个方面进行了明确,确保种得了树、养得活树。

今年至目前,兴宁市种植树木34.1万株,投入2028.5万元,其中社会资金1610.8万元。“今年,兴宁市乡村绿化种植计划不少于40万株,计划投入资金2711.73万元。”罗荣介绍,在推动植树的同时,兴宁市林业部门也积极推动管护工作,成立绿美兴宁人才服务团,负责做好20个镇(街)的乡村绿化技术指导工作。

擦亮生态底色 废弃矿山覆绿 森林品质提升

走进位于合水镇的铁山嶂,曾经废弃的露天采矿区已重新覆土植绿,村民生产生活用水得到安全保障。昔日的穷乡僻壤变成了山清水秀的生态休闲旅游网红打卡地。

铁山嶂因盛产铁矿而得名。过去长达50多年的露天采矿行为,致使当地山体破坏严重,大量植被破坏、土壤水体污染严重。在近10年的治理中,采取的“单线条作战”末端治理方式始终收效甚微。

自2021年山水林田湖草沙一体化保护和修复工程启动以来,铁山嶂开始真正的转变。此工程围绕水源涵养区、脆弱生态修复区、城乡生态提升区、水生态保护区五大修复单元,系统开展17项治理工程,并谋划实施4个重点示范项目和4个精品项目。

在土壤修复、生态复绿、下游河道整治、污水处理等工程的一体化推动下,铁山嶂裸露的山体重披“绿装”,生态功能逐渐恢复,下游村民的生产生活安全也得到了保障,书写了从“疮痍铁山嶂”到“重塑铁山嶂”的生动实践。

兴宁矿产资源丰富且开发利用历史悠久、部分地区开采强度较大,形成了许多历史遗留问题,点多、面广且呈分散状态的上千公顷历史遗留废弃矿山,就像一道道生态“伤疤”,亟待治理。

同样的“新生”也发生在位于黄槐镇的四望嶂。

黄槐镇是省首批“百千万工程”典型镇,在四望嶂历史遗留矿区,广东省全民国防教育基地建设正如火如荼开展,美丽乡镇入口通道、美丽示范主街、房屋外立面提升等建设工作加快推进,有着数十年开采历史的煤炭小镇,正围绕“一路一街一园三区”规划,蝶变为军旅小镇。

以“百千万工程”为统领,兴宁市在四望嶂历史遗留矿区开展废弃矿区生态治理修复和高质量转化利用,通过“生态修复+综合利用”的方式,修复历史遗留矿山160公顷,争取资金2.2亿元,按“一带一环三林六园”总体格局打造四望嶂绿美广东生态建设示范。

“前期已完成森林质量精准提升林分优化造林1000多亩,种植木荷、火力楠、秋枫等乡土阔叶树约5.7万株,森林抚育约630多亩。”罗荣说,目前项目正在推进中。

废弃矿山的生态修复,让荒山重新覆绿,而林分优化工作则不断提升森林品质,都为高品质的绿美兴宁打下基础。

抓住春季的尾巴,在水口镇英勤村的山坡上,工人正忙着将受病虫害感染的松树林逐步替换品质更高的火力楠、木荷、枫香等树种。

“这片山上之前大量种植了松树、杉木,易着山火也易感染虫害病,改种高质高效树种,可以提高林地的生产力和可持续经营性,同时也可以保护生态环境,提高生态效益。”现场施工负责人张进昌介绍,这片山头计划造林1200亩,从4月中旬进场,预计5月中旬完工。

林分优化是指通过调整林分内不同树种、不同年龄、不同密度等因素的比例,以达到最佳经济效益和生态效益的目的。

今年,兴宁市森林质量精准提升建设11.86万亩,其中林分优化4.81万亩,森林抚育7.05万亩。“今年,兴宁市森林质量精准提升规划6个大斑块,截至目前已完成林分优化2万亩,森林抚育1.5万亩。”罗荣说,通过实施森林质量精准提升建设,提升林分质量,优化森林结构和提高森林覆盖率。

做强生态经济 大力发展森林康养 促进三产融合

驱车从S228线走进龙田镇坪见村,一排排干净整洁的屋群映入眼帘,龙眼、香樟、桂花等树木枝叶葱郁。村道主路的沥青道路平整干净,周围青翠的沃柑林间,村民正忙碌着。

年过七旬的村民谢汉清是坪见村发展变化的见证者。据他介绍,因土地有限,村民善于“见缝插绿”,在房前屋后种植龙眼树,可以说是家家有树、户户见绿。正因如此,村民可以靠着种龙眼的收入补贴家用,也对于“绿”有特别的感情。

坪见村支部书记罗小苑介绍,结合坪见村原有的沃柑、龙眼产业基础,村里积极引导全民植绿,创新打造“产业富民林”“巾帼林”等主题林。2024年,坪见村种植黄花槐、细叶榕、黄杨等共675棵,龙眼树523棵,发动村民种植桂花、龙眼、樟树1345棵。其中既有绿化树木又有经济树种,实现绿化和经济一起抓。

“以前村里要到沃柑采摘的时候人气才旺,如今因为有各类花木,村里前来赏花游玩的人逐渐增多,四季人气都很旺。”罗小苑说。

“借绿生金、以金促绿”的故事发生在兴宁各镇村里。

在位于合水镇圩镇的荔枝公园,新栽的乔木与花灌木错落有致,新铺的彩色沥青跑道鲜艳醒目,村民来这里散步,尽享家门口的绿色休闲空间。

这样的乡村绿美小公园,合水镇已建成23个,不仅改善了当地的生态环境,更为村民提供了一个休闲娱乐的好去处,让每个人都能享受到生态建设带来的成果。

“平时很多人都来合水的水库、荔枝公园打卡游玩,也带动了合水的消费经济。”合水镇居民张伯为合水镇的绿化建设点赞。

在兴宁,不仅有绿色环境带动绿色经济发展,更有绿色产业不断鼓足群众钱袋子。

春日融融,和风轻拂,在泰狮万亩油茶基地,绵延起伏的山腰上,漫山遍野的油茶树绿浪翻滚,满是蓬勃生命力。

据基地相关负责人介绍,目前基地以种植优质高山油茶为主,种植面积达1万亩,2024年油茶果产量150多万斤,年产值1000万元左右。

目前,基地以“公司+基地+农户”的模式,大力发展油茶种植、加工和乡村休闲旅游,并积极落实“万企帮万村”工作,助力乡村产业发展,带动当地群众就业增收。

兴宁市有着“中国油茶之乡”的美誉。截至2024年,全市油茶种植面积达30.87万亩,油茶籽年产量达11238吨,茶油年产量达2809吨,产值达15.3亿元。

“兴宁油茶种植历史悠久,目前正积极培育集油茶种苗繁育、丰产栽培、文化体验、生态康养、休闲观光于一体的旅‘油’生态观光园和油茶文化主题园,助推油茶产业和旅游业发展,促进三产融合发展。”兴宁市林业局政策法规和科技产业股相关人员介绍,兴宁正创新经营发展模式,大力发展森林康养项目。

一直以来,兴宁大力发展林业产业,把林业产业作为脱贫攻坚的富民工程、乡村振兴的特色工作、生态宜居的绿色工程,推动林业产业高质量发展。

目前已形成以油茶为优势,铁皮石斛、牛大力、巴戟天为特色的林下种植业态,成功申报兴宁市油茶产业发展基地,辖区内有国家级龙头企业1家、省级龙头企业7家、省级林下经济示范基地5家,油茶种植面积达1000亩的企业有17家。

“当前,‘百千万工程’正全面实施中,擦亮‘中国油茶之乡’品牌,做大做强林下经济,无疑是建设绿美兴宁、推动高质量发展的强大引擎之一。”兴宁市林业局负责人说。

■延伸

守护古树名木 延续“绿色记忆”

在兴宁市神光山望兴亭旁,有一株历经500多年风霜的古榕树,屹立如初,苍翠挺拔,见证了兴宁历史的变迁。

由于过去公众保护意识不足,加上建筑物侵占、广场水泥硬底化等多重因素影响,导致古树生长态势衰减。在2000年,古树遭遇火烧,更是让其濒临死亡。

后经兴宁市林业局及神光山管理处及时采取树体清腐、树洞修补、修建支撑和立地环境改造等措施,目前该树重新焕发勃勃生机,长势良好。

兴宁市现有古树名木363株,其中一级古树5株、二级古树16株、三级古树342株,均已落实古树名木管护责任人和监管责任单位。

“为高效有序推进古树保护,兴宁市林业局和相关部门实施了一系列举措,如印发《兴宁市古树名木保护管理制度》《兴宁市古树名木保护管理应急预案》,建立健全古树信息管理数据库等,不断落实古树名木保护责任。”兴宁市林业局生态保护修复股相关人员罗荣介绍,同时,林业部门联合其他部门开展以“宣传+引导”“科普+实践”等为主题的活动,提升公众对古树名木保护的意识。

在水口镇圩镇的古桥旁,一棵已180多岁的樟树枝繁叶茂,郁郁葱葱,掩映着古桥,颇有古色古香的油画之感,吸引了众多游客市民前来观赏游玩。

这棵古香樟树上挂着一块名牌,上面记录了它的基本信息,还附上了一个二维码。“扫描名牌上的二维码可以获取这棵古树的详细信息。”罗荣说,通过对古树名木实测登记建档,使每一株古树名木都有完整的文字、影像、电子档等。

据悉,近两年,兴宁市对6株古树进行了清腐防腐、修剪枯枝、追加营养液和修建支撑等抢救复壮措施。同时,部分乡镇以古树为中心,对周围的基础设施建设和绿化种植方面进行了改善,同时改善了人居环境,推动绿美古树乡村建设。“接下来,兴宁市林业局将加强对古树的巡查工作,做到及时发现、及时抢救。并做好宣传工作,营造爱护古树、保护古树的氛围。”罗荣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