实探 | “我们没有自乱阵脚!”关税重压下,大湾区中小外贸企业迎难而上

刘筱攸

近期,美国政府滥施关税且反复无常,引发全球金融和贸易市场动荡。

北京时间4月10日,美国政府宣布对华关税提高至史上罕见的125%;然后又在北京时间4月12日,豁免智能手机、电脑、芯片等电子产品的所谓“对等关税”。

券商中国记者日前对东莞和深圳几家大湾区出口型企业进行了采访。通过一些从业人员的讲述,努力还原关税大棒下,中国产业链上兼具韧性和弹性的缩影,还原外贸中小企业如何迎难而上。

没有自乱阵脚

“如果以前遇到这种情况(即美国所谓“对等关税”),我们会感到手足无措,对方杀伤力太大了。但到今天为止,我和同行都感觉没有那么慌张,只是在思考下一步的应对,没有自乱阵脚。”东莞市工贸发展促进会会长、东莞市佛爱娃工艺品有限公司董事长雍程翔如此告诉记者。

自从美国挑起对华贸易战以来,贸易战已经打了8年。其间,中国对美出口占全部出口的份额已从2018年的19.2%降至2024年的14.7%,美企在华投资却逆势创下1.27万亿美元新高。

雍程翔创办的佛爱娃工艺品有限公司是集工艺美术品、礼仪用品、皮革制品、箱包和软木制品等开发、生产、销售为一体的外向型企业,产品出口率为90%,产品销往包括美国在内的60多个国家及地区。

雍程翔向券商中国记者讲述了一个真实发生的事情:4月10日早上,有个老客户好像是跟美国政府的关税政策“对着干”似的,持续对佛爱娃公司的一个传统产品下订单。“他在下订的过程中很清楚,他可能会付高额关税,但他还是这么下了,而且价格还跟以前一样,没有给我们上调一分钱。我觉得这是美国客户对中国产品的信心,也是中国产品对美国市场优势的凸显。”

雍程翔认为美国市场还是“有空间的”。在他看来,美国企业主不太可能以最低22美元的时薪,雇佣劳动力去制造劳动密集型产品;即便按照这个工资支付后,也要考虑这些产品有没有销路。

“美国干事儿(劳动密集型)的是那些中美洲墨西哥过来的人。比如我们对标的竞争对手就是土耳其跟墨西哥,论效率和工匠精神,他们自己都说不如我们中国人。所以我们在观望美国市场,它可能还有市场空间。” 雍程翔说,“美国市场到底还需不需要中国,应该是由美国的进口商、批发商、消费者来回答。”

这其实也是诸多外贸企业主和主流分析的看法。贸易结构其实承载着各国基于各自优势而形成的国际分工,消费品如汽车、手机、服装依赖全球数十国、成百上千家供应商的高效协作。成熟的跨国供应链和制造业基础并不会因为简单粗暴的关税手段就“自然”地在美国国内建立起来,还是要看资源禀赋。

总之,美国政府企图通过关税促使制造业回流,这一做法代价高昂且面临诸多挑战,终将损人不利己。

新的布局

面对125%的“对等关税”,很多受访公司都明确提到了,将大力拓展非美地区的业务,要“到欧洲去”,到其他新兴市场去。已经布局的要加深,没有布局的要扩展。

他们都认为中国跟其他国家都是友好的贸易伙伴,没有结构性矛盾。接下来要针对欧洲、中亚、东南亚、非洲等新兴市场,详细研究当地消费特征、产品需求、文化习俗,开拓增量客群。

仅记者粗略采访,就有两家做服装及鞋帽生意的小企业,明确表示要在泰国和菲律宾建厂,同时对加拿大、德国、英国、意大利、西班牙加大销售团队搭建。

还有物流企业明确表示要“跟着客户走”。

“受影响客户的需求在发生转移,那我们全力配合。我们全球有30多家分公司,包括东南亚、越南、菲律宾都有到美国的业务模块。基础服务我们都已经布局好了,有危就有机,这次客户刚好可以利用我们已经有的布局。” 华夏物流深圳分公司销售负责人钟呈辉告诉券商中国记者。

华夏物流主要客户包括国内的工贸客户和跨境电商平台等,涵盖传统海运、空运、FBA头程、尾程清提拆派、海外仓一件代发等服务,覆盖北美、欧洲、东南亚等多个国家和地区。

“我们之前对于地缘政治有预判,从去年底开始就做好了预案。我们已经加快了对欧洲,比如德国、英国、意大利、西班牙这些地区的布局,开拓了一些航线。如果关税还在持续增长,我们就可能会往这些方向来配合客户。” 钟呈辉说。

深圳乐能创新技术有限公司财务总监何冬冬也表达了类似的观点。乐能创新成立于2012年,是集产品设计研发、在线零售、B2B贸易、海外物流仓储四大板块为一体的跨境企业。经营范围涵盖民用电池、储能电力、3C电子、智能动力数码影音、智能家居类等,业务范围覆盖北美、欧洲、澳洲、日本、东南亚及中东地区等50多个国家和地区。

乐能创新比较“幸运”,其目前海外仓库库存还能支撑5—6个月的量。但长期来看,一定要“提前行动”。何冬冬告诉记者,据其观察,其所处行业应对举措主要有三点:一是只能被动涨价,弥补关税带来的成本;二是进行转口贸易,或将供应链转移到其他地区;三是发力欧洲、英国、澳洲等其他地区销售占比。

“过年前的时候,我们协会(东莞市工贸发展促进会)已经有过几次小聚会。对美国市场我们持观望态度,如果真的不能做,我们无法改变。但我们要到欧洲去、到中亚去、到澳大利亚去、到日本去 。我们已经决定8月份要去澳大利亚了,大概有30多家企业组团。” 雍程翔告诉记者。

“无路可走的时候,亮剑精神很重要。我相信这个过程中,一定有中国人的智慧,一定有解决的办法。” 雍程翔说。

他的态度,代表着很多企业主、外贸人。兼具韧性和弹性的中国产业链,迎难而上。


责编:战术恒

排版:刘珺宇

校对:冉燕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