风来了!
4月11日17时,十年一遇大风“登陆”北京。3小时后,这位“不速之客”以迅猛态势闯入城区。一时间,狂风肆起,树枝摇曳,门窗乱响。
对于这场极端大风,北京市民表现“淡定”,周末宅家,非必要不外出。因为早在一天前,本市就发布了近十年来首个全市大风橙色预警,整座城市先“风”而行,以应急状态等风来。
大风过境,各行各业闻“风”而动,坚持人民至上、生命至上,全力以赴保障群众生命财产安全和城市平稳运行,正面对战极端大风。
从科学预警、滚动播报,到灾害预防、消除隐患,再到温暖人心的民生保障、诉求响应,在这场与狂风的较量中,全市奏响防灾救险“大合唱”,用城市治理的精度、速度与温度,交上“大城善治”的答卷。
先“风”而行
严阵以待等风来
这场大风的行踪,早已被预判。
“4月11日至13日,华北地区可能出现一次大风天气过程。”早在4月5日,市气象台预报员团队就开始对这次大风重点追踪。两天后,大风详细研判启动,基于实况大气环流数据分析,预报员团队敏感地捕捉到“这次大风不简单”。
经过多次会商研判,4月9日基本确定,所有气象指征都表明——这次天气过程存在极端性!
当日一早,市气象局向市里专题汇报,并向应急等部门发出提醒:此次大风天气过程极端性强、持续时间长、影响范围广、致灾性强。
一场部署会立即举行。4月9日下午,在市应急指挥大厅,市应急局工作人员谋划如何防范应对:“要根据预警信号级别,对照应急预案,主动提前响应。”“森林防火、城市运行、生产生活等方方面面的防范措施都要考虑到。”“要做好应对各类突发情况的抢险恢复准备。”……
与此同时,经过多部门、跨领域单位和专家共同协商,气象部门决定发布大风橙色预警信号。“天气的预报预警要精准,决策部门才能提前响应,做出应对部署,尽可能将各方面影响降至最低。”市气象台首席预报员何娜说。
4月10日10时30分,在距离极端大风天气到来之前约30个小时,市气象台提前发布了近十年全市首个大风橙色预警信号,预警内容精确细致:4月11日17时,延庆、昌平、门头沟、房山开始出现大风天气,20时前后影响城区,夜间阵风逐渐增大至8、9级,4月12日6时至22时为风力最强时段……
犹如发令枪响,整座城市行动起来,开始与风速赛跑!
该暂停的刻不容缓——
市教委叫停中小学户外活动,各级各类学校迅速调整周五放学时间;市文旅局及时关停户外大型游乐设施、索道等,多家公园和景区、文博场所宣布临时闭园、闭馆;多项体育赛事宣布延期;加油站、油库暂停加油、接卸、收发油等作业。
该排查的快马加鞭——
全市16区紧锣密鼓排查隐患,各小区物业忙着清理堆物,消除高空坠物隐患;园林部门对4800余株风险树木提前加固修剪;北海公园对古建周边树木进行预防性修剪,全市文博单位对文物古建筑瓦当、门窗进行检查检修,帮历史建筑与古树名木“扛”过大风。
该保障的不遗余力——
“七站两场”开辟17个避风旅客临时休息区,铁路部门通过短信向旅客点对点推送列车停运信息;国网北京市电力公司安排4300余名应急抢修人员携数百套发电车、发电机在全市分区驻扎;各大商超和生鲜电商平台加大生活必需品备货量,同步补充配送运力……
4月11日下午,市领导来到市应急指挥中心,对全市大风天气防范应对工作进行再检查、再部署、再动员。要求各区各部门各单位要坚持人民至上、生命至上,进一步明确工作要求,压实各方责任,强化风险防范意识,全力打赢这场应对大风天气的硬仗。
大风未至,全城都已做好准备。
闻“风”而动
正面对战极端大风
“大风真的会来吗?”“不会虚晃一枪吧?”上周五下班时间,正当人们热议大风橙色预警时,气象部门消息传来:当日17时,9级阵风已现北京!大风将在3个小时后进城。闻讯,人们加快了回家的脚步。果然,20时,大风前沿到达城区,东城、海淀、石景山、丰台、朝阳出现7、8级阵风。
呼啸一夜,大风依然活跃。有市民吐槽,自己是被风吵醒的。周六10时,极端大风天气进入“巅峰期”,许多市民开始在朋友圈里分享窗响树摇的视频。当日午后,全市135个测站极大风达9级以上,35个测站极大风达10级以上,门头沟和延庆两个高山站点的极大风速达到了14级,平原地区也出现了最大11级阵风。
宅家的市民也许不知,此时,许多保障人员正在狂风中逆行,守护着这座城市。
周六一大早,市领导通过视频系统调度大风天气应对工作,并来到市气象局、北京教育考试院检查工作措施落实情况。要求各级各部门各单位时刻绷紧安全这根弦,把各项防范应对举措落实落细落到位,尽最大可能减少此次大风天气对生产生活带来的危害。
“咯吱……”周六上午,丰台区石榴庄街道石榴庄东街第二社区工作人员巡查至榴乡路大街时,头顶突然传来异响。抬头一看,一块面积约1.5平方米的户外指示牌在狂风中剧烈晃动,固定支架已部分断裂,而正下方就是行车道和非机动车道,情况十分危急。“就地值守,做好疏导,我立即向街道汇报!”工作人员迅速反应,拉起警戒线,向街道上报险情。
街道应急值守人员、广告牌责任单位人员等迅速赶到现场。应急人员立即架设梯子,使用专业工具对摇摇欲坠的指示牌进行拆除。经过20分钟的紧张作业,安全隐患被成功排除。
树木倒伏,在狂风中防不胜防。
周六上午,南三里屯路上一棵泡桐树被狂风吹倒,高大的树干砸到了路旁的电线杆,电线杆杆体倾斜。紧急关头,电力抢修运维人员迅速赶赴现场。很快,新的电线杆立起,线路供电恢复。因为完善的预案,抢修人员第一时间隔离了故障区间,先恢复了居民和商业供电,随后再完成立杆架线工作,这次抢修过程没有影响到周边企业和居民用电。
中午,展览路街道德宝社区工作人员在北展后湖公园巡查时发现,北展后湖街心花园北部一株直径约25厘米的垂柳发生倒伏,横亘于人行步道,部分枝干已触及照明线缆及公园护栏,存在较大安全隐患。工作人员立即设置警戒线,疏导过往居民。园林抢险人员抵达后,采用分段切割方式,使用油锯对树干进行分解清运,整个过程耗时仅70分钟。
截至4月13日11时,全市园林绿化系统累计出动巡查抢险人员3万余人次,第一时间处置倒伏树木1884棵、折枝5065处。
极端天气下,一个个敢于突破常规、温暖人心的保障举措,让人们看到这座城市的责任与担当。
上周五18时15分,就在大风抵京后不久,北京北站破例开放了平时出于安全关闭的东门,分批让11辆大巴直接进站,接上G2544次高铁上从大同结束研学返京的296名小学和初中学生,以最快速度送他们回家。
“因为着急赶车,没吃上晚饭,没想到又晚点了,感谢南站地区工作人员送的八宝粥、火腿肠,太贴心了!”周日凌晨1点,因大风晚点近3个小时的G2588次列车停稳后,从无锡回京的吴女士疲惫地来到出租车调度站,看到穿着“旅客身边人”马甲的工作人员免费发放食物和姜汤,在这个大风之夜,她觉得特别温暖。
周六夜里,受大风天气列车晚点影响,北京南站23时之后有近万人到站,是平常同期的三倍。当晚,北京南站地铁延时运营至次日凌晨1时30分,出租车调度平台每隔15分钟发布用车指令,直至把最后一名旅客送回家。
“大风鬼哭狼嚎的,太担心我的爱车了。为北京凤凰汇点赞,商场停车场可以免费停到14号!b3还有好多空位,可以来停。”家住幸福家园的市民李果果在社交平台上分享着特殊时期的停车攻略。
大风抵京后,市交通委联合北京停车行业协会、北京市静态交通业协会发出倡议,希望全市有条件的商圈、商务楼宇、园区等能够引导车辆到地下停车场、低风险露天停车区域避险停放,同时给予停车优惠或免费政策。倡议发出后,各停车运营企业积极响应。其中,北京静态交通公司于4月12日7时至14日7时,共计免费开放百余处立体、地下及相对空旷的地面停车场。
“风”平浪静
城市迅速恢复运行
呼啸了整个周末的大风,在新的一周到来前,终于开始“收敛”。
周日17时,北京市降级发布分区域大风黄色和蓝色预警信号。从4月10日10时30分发布近十年来首个全市大风橙色预警信号,到4月13日20时全市大风橙色预警彻底结束,近82个小时,全市上下众志成城,全力打赢了这场应对大风天气的硬仗。
预警调整信号一经发布,无缝衔接,这座城市立即高效地恢复正轨。
预警降级信息发布仅3个小时,13号线第一列恢复运营线路从霍营站发出,之后昌平线、S1线、房山线、5号线、8号线、燕房线陆续发车,截至13日21时,所有受极端大风天气影响的地面高架线路均已恢复运营。在这3个小时里,轨道运营企业迅速开展地面高架线路巡查、异物清理等工作,全力保障运营安全。
很快,各方迅速对预警降级做出反应,让市民周一回归到正常的工作生活中:除个别山区线路外,公交从周一首班车起陆续恢复正常运营;共享单车运营企业连夜将路面实际运营车辆恢复至大风前水平,保障市民周一早高峰出行;市公园管理中心宣布,周一起市属公园全部恢复运营;市应急局发布,4月13日20时起本市加油站、油库全部恢复加油、接卸、收发油等作业。
周六晚上,东长安街上,捡拾车与清扫车一前一后缓慢地沿着路沿前行着。所过之处,路面上的树枝和落叶被一一扫净,路面恢复了整洁。
周末两天,深夜及凌晨,长安街、二环路、三环路、奥林匹克公园等街道和区域,处处可见环卫人员忙碌的身影。经过连夜努力,截至4月13日10时,北京环卫集团所负责区域的重点道路环境已逐渐恢复整洁。
这场十年一遇的极端大风,北京平稳度过。
能够打赢这场硬仗 ,自觉响应“非必要不外出”的“宅家”市民也功不可没。市交通委监测数据显示,4月12日,本市交通峰值指数3.10,比上周同期下降52.09%;轨道交通客运量207.79万人次,比上周同期下降73.11%;地面公交客运量215.43万人次,比上周同期下降52.74%。
双向奔赴,守望相助,齐心协力,是战胜狂风的秘籍和底气!
来源:北京日报客户端
记者:孙宏阳,骆倩雯,任珊,李博,胡子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