工厂里的“技术长者”

6年前,临近退休的向阳为自己以后的生活做着新的规划。一下子没事了,子女又不在身边,退休了要做点什么事充实自己呢?

等到真的退休的时候,他找到了自己的事业——在城固航天经济开发区里,这里有明亮的办公室,有志同道合的朋友,可以继续做着喜欢且熟悉的工作。

和向阳一样,在城固县,一大批从陕西飞机工业有限公司(以下简称陕飞)特殊岗位上退休的职工,作为人才返聘到企业上,成为民营经济快速成长的关键因素。

工业“种子发芽”

夜晚,城固县柳林镇的陕飞灯火通明,夜班的工人正紧锣密鼓地生产着。虽然工厂因为保密筑起高墙,但是过路的人总会忍不住多瞧两眼,满是羡慕。

在城固县域发展的历史中,陕飞的落户在奠定产业基础的同时,也带来了新的生活方式、思维方式、生产方式和劳动就业机会,推动传统农业县城向工业城市转型。

陈麟博士(中)与工作人员研讨方案

近年来,以陕飞为龙头的装备制造业产值占城固“半壁江山”,有了头部企业的带动,城固县将航空装备制造作为首位产业,围绕陕飞总装、飞机维修、零组件制造等领域,加快建设中小企业创新产业园和空港国际物流产业园等项目。

在蓝天精密机械有限责任公司的厂房里,鲍金坤正拿着千分尺测量着飞机配件,虽然已经71岁,但从他挺拔的身子、明亮的眼神、认真的工作态度中,完全看不出一丝疲态。

18岁的时候,鲍金坤从江苏跟随“三线建设”队伍来到了城固,一待就是一辈子。他在陕飞工厂里从事过检验、质量、生产等工种,还在技校里当过老师,经验丰富。

2013年鲍金坤退休。“我们属于陕飞第一代大规模退休的人,那时一批有五六千人退休,忙了一辈子开始享受悠闲生活,但是在家闲着总觉得心里空落落的,有的人会选择继续返聘到企业上找点事情做。”2020年,鲍金坤来到蓝天精密公司,继续干着品检的活。

2007年成立的蓝天精密,是城固最早的一批给陕飞做配套的企业之一。

厂房里,各式各样的机床设备正紧锣密鼓地生产着,“我们主要是完成陕飞派给的订单,像飞机的机身、尾翼、起落架等,一年产值能有5000万元左右。”蓝天精密机械有限责任公司副总经理张晓光说。

像蓝天精密这样的航空装备制造民企在城固有9家,主要分布在柳林镇的机加产业园区。

“对于企业发展来说,我们很乐意聘请陕飞退休职工,他们经验丰富,更了解陕飞对产品的细节要求,能带徒弟,助力企业更快更好地投产。”张晓光说。

近年来,城固县依托高端装备制造产业优势、技术优势和人才优势,支持陕飞等链主企业加快发展新型运输机、特种机生产;大力发展低空经济、无人机、电子信息、智能穿戴以及新能源汽车零部件等产业,不断推动航空首位产业向高端化、智能化、链群化方向发展。

人才延伸“结果”

在城固航天经济开发区的厂房里,67岁的田明东正用专业软件在电脑上绘图,娴熟点击着鼠标和键盘。“最近这个软件更新了,不过摸索一下就立马熟练上手。”田明东说。

田明东以前是陕飞的高级工程师,2020年退休之后就被老同事王俊聘用到汉中天行智能飞行器有限公司。当下,低空经济作为新增长引擎,被列入新兴产业和未来产业,无人机等低空飞行设备制造也迎来了新的风口,汉中天行智能飞行器有限责任公司瞅准了这个市场,以生产工业级无人机、研发复合材料制品为主。

药业品检生产线 视觉中国/供图

王俊原本是陕飞的退休职工,2005年组建过无人机团队,因陕飞业务安排,不幸“夭折”,但王俊不死心,凭借着对无人机行业的热爱,退休后于2018年,创立了天行公司,并聘请了一批陕飞有经验的退休职工。

起初天行公司发展不错,每年都有300万元左右的订单量,正当公司步入正轨时,却受到新冠疫情的冲击。“作为一个新公司,主要是我们几个退休职工在负责,市场、生产、技术都得操心,确实力不从心。”王俊说。

好在上海云路复合材料有限公司看好天行公司的潜力,于2023年底进行了收购。

“这样一来我们就不用跑市场了,只用潜心研究技术,完成生产订单,有更多懂技术的年轻血液加入进来,未来市场终究是年轻人的。”王俊口中的年轻人包括现任天行公司技术总监施炯明。

施炯明是上海人,博士毕业于清华大学,学的是航空航天相关专业,自从收购天行公司后,他就开始在上海和城固两头跑,一年中有一大半时间都在城固待着。

你能想象编织一双袜子与生产一架无人机有什么关系吗?科技的创新将这两件看似毫无关联的事物紧密联系起来。

“这只机翼采用了三维碳纤维复材编织成型技术,这是我国首次将碳纤维编织技术应用于无人机,填补了市场空白。”在公司的展示大厅里,施炯明拿着两只机翼讲解道,“与这只传统铺贴工艺制作的机翼相比,新技术制作的机翼一次成型,各层纤维互相交联,没有断层,抗扭转性能更强。”

产业集聚“开花”

2024年9月底,位于城固三合园区的智能机加产业园里,陕西金海紫辰科技有限公司车间内一派繁忙。“订单早已排到年底,多条生产线正连轴转。我们现在最大的问题是人手不足,就怕订单无法如期交付。”公司负责人刘阳十分喜悦。2024年1月才正式投产的企业,很快就在城固适应下来,正加速生产。

从108国道到城固机场的路上,很难不被智能机加产业园吸引,一排排新建的白色厂房在蓝天的映衬下格外耀眼,厂房上面刷着红色的字体:正骏金果、金海紫宸、振哲汇鑫……

园区厂房主体于2023年完工,紧接着入驻了14家企业,聚焦装备制造高端智能化发展方向,聚链形成汽车零部件和机械加工、智能制造和新能源、高新电子装备三大产业板块为主的智能制造产业集群。

“我们和旁边几家企业主要业务就是给新能源汽车做配套零部件,比如说做底盘、制动、减震等,有上百种类型,我们也是比亚迪的优秀合作供应商。”刘阳说,附近这几个公司业务范围都差不多,他们都是城固县从浙江台州招商引资过来的。

南方企业厂址迁移到西北县城的情况屡见不鲜,这里拥有宽敞的厂房、优美的环境、惠企的政策等诸多优势,而城固县交通发达和工业基础是吸引外地企业来这儿的更重要因素。

“我县的工业发展虽依靠陕飞,但不能依赖陕飞,因此县上非常重视招商引资工作,引进和培育低空经济产业、汽车装备制造业、绿色食药业等等。”城固县发改局局长卢志鹏说。

在园区还没建设好的时候,正骏金果公司就已经确定好要来这里开厂生产,原本预估小城市有丰富且廉价的劳动力,但实际生产中人工问题却成了企业发展的掣肘因素。

“年龄大点的可以作为普工来厂里打杂,每个月能挣三四千元,但是作为汽车配件制造企业,我们需要大量会开数控机床的、热处理、锻打的工人,有这些技术的要么在本地已经找好工作,很稳定,要么早就去南方打工,我们这四五家企业同时招工,需求量大,一直都没招够。”负责招聘工作的李冬侠说。

为此,城固县人社局工作人员在春节前后更加忙碌,他们在各乡镇摸排出专业的技术工人名单,并且在节后举办“看家乡变化”活动,邀请技术工人去园区看企业发展,希望工人能在本地就业。还在当地的技工学校举办为期60天的培训班,让有兴趣的年轻人去学习技术,就近就业。

在宁波工作的刘国华终于回家了,已经46岁的他在浙江工作了快20年,因为能熟练使用热处理设备,在宁波每个月能挣到18000元,但是常年在外地,父母和小孩都无法照顾,幸好正骏金果公司邀请他回家就业。在家附近,每个月能拿12000元的工资,加班费另算,刘国华很满意。

(本文刊发于《当代陕西》2025年第4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