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京人艺《永定门里》二轮登台,导演唐烨:不能“穿上了过去的衣服,一上场还是显得现代”

永定门的剪影映衬在天际线上,胡同幽深,屋檐重叠,跃然一派老北京的南城风光。4月4日晚,北京人民艺术剧院京味话剧《永定门里》再度登台首都剧场,在上世纪50年代的时代画卷中展开一次关于信仰的终极追问。

话剧《永定门里》剧照。北京日报客户端记者 方非摄

话剧《永定门里》由北京人艺老院长刘锦云编剧,唐烨执导,以凝练的篇幅跨越新中国成立到改革开放的社会变迁,讲述警察肖大力与文化教员冯静波长达30年的追逐与较量。舞台上,一层围墙、一层胡同的双层转台在流动间完成了所有的场景变化,一众性格鲜明的角色来来去去,耿直的肖大力、蜕变的冯静波、大义的言雪艳、无耻的“四阎王”……有人黯然谢幕,有人飞黄腾达,乱花渐欲迷人眼,但时间最终会给予所有人应得的答案。

话剧《永定门里》剧照。北京日报客户端记者 方非摄

去年,话剧《永定门里》首演,耐人寻味的故事在观众中引起许多探讨。“比如冯静波有一个简单的洗手动作,观众把它解读成他在洗刷自己的灵魂。”饰演冯静波的苗驰,经常会为观众的理解、延伸而感到讶异惊喜。冯静波与京剧名伶言雪艳是否有情、又有怎样的情,“四阎王”到底有没有认出冯静波,更是观众讨论的两大焦点,导演唐烨透露,这次复排,“我们在人物关系的梳理上下了很大工夫。”一种四两拨千斤的韵味,给《永定门里》留下长久的回响:在处理冯静波与言雪艳的感情时,点到即止的倾慕反而比轰轰烈烈的爱更有境界;“四阎王”的遗忘越是轻描淡写,对冯静波的打击越是沉重,对弃人如“撒豆”的反动派与旧社会的批判越是彻底。

话剧《永定门里》剧照。北京日报客户端记者 方非摄

“在抠人物细节时,有演员难得直哭。”唐烨说,她着重想要去掉上一轮演出中“穿上了过去的衣服,但一上场还是显得现代”的感觉,“一定要让演员从心里面觉得,能让观众看到那个年代的人”。苗驰与饰演肖大力的杨明鑫都在刻意摆脱去年的经验,再次寻找新的火花与真实的感受,“两轮演出隔了一年,这段时间里,我们饰演了很多角色,再次拿起《永定门里》的剧本,会有更多的思考。”杨明鑫说,“我不会再用现代思维去评判剧中角色的行为,而是让角色真正生活在那个年代的逻辑体系中,让自己和观众共同去理解那些看似不合理甚至有点‘轴’的行为,时代需要肖大力这样的人。”

话剧《永定门里》剧照。北京日报客户端记者 方非摄

这些精细而深入的调整,藏着整个剧组向刘锦云的深深致意。“去年,锦云老师亲自参加了剧目发布会,看到了舞台美术的呈现,但他老人家没能亲眼看到现场演出。”唐烨说。2024年5月,《永定门里》首演时,刘锦云已病势沉重,唐烨会每天告诉他,专家怎么说、观众怎么说,演员有没有改变。“锦云老师觉得,能在他这样的年纪等到作品上演,在最心爱的剧院画上一个圆满的句号,他很高兴。”一个月后,刘锦云溘然长逝,享年86岁,唐烨为他夙愿得偿而同感欣慰,但话语的结尾仍然难免悲伤,“唯一的遗憾就是他一直在说,明年的下一轮演出,他一定来。”

来源:北京日报客户端

记者:高倩,方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