杂院闲谈(八)

程派大锣

人言京剧程派特立独行,其锣声亦别具一格。程派锣声苍凉,与程砚秋之唱腔水乳交融,协调统一。只是程派后人不再使用。余曾专就此就教于京剧大锣演奏家叶铁森先生。叶先生认为,程派戏多用低音锣即“大片锣”演奏,以显低沉之气氛。但程派戏中小锣则用高音锣,故大小锣音质反差大,演出效果更具感染力。今程派悲剧欲用大低音锣,却因锣厂不再生产,根本买不到。厂家逐利,产品销量小,自然淘汰停产。铁森先生坦言:“吾有程派锣,几十年未用几次,今亦坏矣!”窃以为,政府文化管理部门应有所政策倾斜,以葆流派之特色,勿使之成绝响。

涕湿水袖

余少年时,受初中语文老师耿淑敏先生影响,迷上京剧。高中后,即攒钱去吉祥戏院听戏。一晚,戏码为《御碑亭》,谭元寿、梅葆玖、叶少兰主演。余坐右后排。开幕前,忽有工作人员到台前通知:“谭元寿同志因感冒,嗓音失润,请观众朋友们原谅。”旋即开戏,因有前言,故格外关注“王有道”。谭先生唱念做表悉如以往,只是不时以水袖拭涕。演至后来,水袖上片片湿痕,座中清晰可见。人生在世,病所难免,但昔时演员因病“回戏”者极罕见。足见老艺人之守信,在社会平均水平之上多矣。

蛇矛飞刃

经历多年,余买票看戏略有心得:文戏靠前,人物细腻表情得见,声腔字字入耳;武戏靠后,以免为“舞台车祸”所误伤;相同票价,买右,不买左,左侧座位看下场门,演员入后台,多松松垮垮,右侧座位看上场门,演员出场亮相,必精神百倍,气宇轩昂,做足唱表之功。上世纪九十年代初,曾在吉祥戏院险些“遇险”。开锣戏为《两将军》,亦称《夜战马超》。三国戏,张飞、马超对打。余坐第一排最右侧,不料台上激战正酣,忽然张飞之丈八蛇矛磕断,遍涂银粉之矛头,径向余飞来,“当啷”响处,木质矛头落于足前。见有惊无险,余捡起矛头,扔回台上。在观众席上,做了一次“拣场的”。散戏后,作歪诗一首,名《题京剧一乐》,权录于兹:“挑灯夜战扣心弦,锣鼓铿锵勇在先。丈八蛇矛余丈二,枪尖飞落某膝前。”

来源:北京晚报·五色土

作者: 周家望